古人如何給孩子起名?為什么要給孩子起這樣的名字?
國古人的姓名文化源遠流長,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、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。古人的名字通常由姓、名、字、號等組成,其中“名”是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取,“字”則是在成年禮
中國古人的姓名文化源遠流長,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、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。古人的名字通常由姓、名、字、號等組成,其中“名”是出生后不久由父母所取,“字”則是在成年禮后由長輩或老師所賜。
給孩子起名時,古人講究“名以正體”,即通過名字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與祝福。常見的命名方式有以下幾種:
- 依據出生時的環境或事件:如孔子之子孔鯉,因魯昭公以鯉魚相贈而得名。
- 取自《詩經》《尚書》等經典著作中的句子:如杜甫,其名出自《詩經·大雅·文王》:“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”
- 體現家族傳承:如蘇軾、蘇轍兄弟,名字中均含有“車”旁,表明了他們同出一門。
- 寓意吉祥美好:如李白,字太白,寓意潔白無瑕。
- 表達理想抱負:如岳飛,字鵬舉,取自《莊子·逍遙游》:“鵬之徙于南冥也,水擊三千里,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。”象征志向遠大。
此外,古人的名字還往往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,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傾向。
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互聯網,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,謝謝。